中國漆器具有8000多年歷史,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,在繼承先前漆器工藝的基礎上,又不斷發(fā)展,不論從漆器種類、數(shù)量、技藝,還是從胎骨、造型、髹飾、使用范圍等方面看,都是中國漆器發(fā)展的鼎盛時期。當前,國家倡導“生活美學”、“傳統(tǒng)文化復興”、“工匠精神”,均可從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的漆器中得到啟迪。
福建省拓福文教基金會主辦、福建省拓福美術館、福建省拓福漆藝研究院承辦的《第二屆亞洲漆藝展》展覽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越南、緬甸5個國家58件漆器,其中較多的是漆藝家創(chuàng)作的具有日常生活使用功能的藝術作品,是近年少有的突出“藝術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”理念的漆藝展,將促進漆工藝制品融入當代生活中。
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漆器種類繁多,形制復雜,用途廣泛,主要有餐飲用具、梳妝用具、家具、禮器、樂器、兵器、文具、葬具等,其中餐飲用具類型及數(shù)量最多。此次參展漆器大致涵蓋上述器類,少了葬具、酒器、兵器,多了花器、漆畫。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漆器的胎骨主要為木胎,其次為纻胎(脫胎)和夾纻胎,此外還有少量竹胎、陶胎、金屬胎及皮革胎等。此次參展漆器中18件木胎、16件脫胎、1件陶胎、1件竹胎、2件繩胎、1件金屬胎,另有17張漆畫及組合茶具一套,無皮革胎。其中黃時中《梅花》胎體優(yōu)雅;李明謙《絕塵》陶瓷胎體淳美,體現(xiàn)東方造物美學;太王漆器《樹林飾箱》木胎形制優(yōu)美、簡約;增村紀一郎《繩胎金彩朱漆盆》、三田村有純《光彩宇宙》繩胎造型拙樸。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漆器紋樣的繪制方法主要有雕刻、漆繪(彩繪)、油彩、錐畫(針刻)、堆漆、填漆、戧金和描金銀等,主要包括動物紋、幾何紋、自然景象、植物紋和人物故事紋樣,其中龍紋、鳳紋和孝子、神仙圖案等是漆器圖案主題之一,說明自古以來,龍和鳳就是吉祥的象征,反映了當時人們在精神道德方面的信仰。此次展覽的作品中,林源《四方瓶》使用錐畫(針刻)工藝,薛生金《人物描金盒》漆繪人物故事紋,蔡水況《四方至尊》堆漆龍鳳吉祥圖案,緬甸家具及茶具使用戧金、描金銀工藝,體現(xiàn)了中國傳統(tǒng)漆藝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,較高級的漆器上常常安裝金屬構件,金屬主要為銅,其表面常常鎏金。此外也有銀質的金屬構件,有金屬箔片、骨飾、玉片、蚌片、銅泡釘?shù)龋械倪€在金屬箔片上再鑲嵌瑪瑙、玉、水晶、琥珀、料器、珍珠、綠松石等作為裝飾,還有“厚螺鈿”漆器。此次參展作品中,中國李愛珍《寶興花茶桌》使用點螺鑲嵌技藝,日本北村昭齋《春庭散椿》、小西寧子《螺鈿時繪小箱》、水上修《冬之朝》、松崎森平《色切貝飾箱》,韓國宋方雄《首飾函》、金相洙《書類函》、李光雄《婚禮函》使用螺鈿工藝,韓國李賢景《首飾》以金工與厚薄螺鈿工藝相結合,體現(xiàn)出華麗璀璨之美。
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,漆器上的文字書寫方式有烙印、刻劃、漆書、蓋或畫印章等形式,有的漆器還集多種書寫形式的文字于一體。其中相當一部分是“物勒工名”性質。此次展覽的作品中,尚無此類文字標識。
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漆器的生產和管理主要分為官營和民營兩部分。其中官營漆器從中央到地方均設有生產部門,主要有蜀郡西工、廣漢郡工官、考工、供工、侯國內生產部門、“市亭”、“市府”、“鄉(xiāng)”等。這一時期也存在一些民營漆器作坊的產品,體現(xiàn)秦漢漆器產品的多樣化。此次展覽的作品來自不同地區(qū),有福州脫胎漆器、山西平遙漆器、北京雕漆漆器、成都漆器等,體現(xiàn)了當代漆工藝的多元化發(fā)展。
通過以上比較性分析不難看出,漆工藝發(fā)展脈絡清晰、傳承有序。中國古代漆工藝影響了日本、韓國、緬甸等周邊國家。相較于日本、韓國,中國當代漆工藝在器物造型和裝飾方面都需創(chuàng)新,在細節(jié)方面也需做得更好。漆工藝發(fā)展需要與時俱進。此次展覽主辦方一拓福文教基金會,以“一元復始”為主題,展覽亞洲各國漆器產地漆工藝大師父子及師徒的代表作,以及各國院校師生的代表作,向世人展示當代頂級漆工藝作品,對促進世界范圍內漆工藝的交流與發(fā)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
洪石
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
2017年1月15日